同样一件塑料外壳,为什么有人报三四万元,有人却给到十几万甚至更高?报价差距从哪里来?要想把预算握在手里,先把影响价格的关键因素、常见区间、估算方法和隐形成本逐一拆开看。
一、价格由哪些因素决定
1)产品本身
体积与尺寸:模胚、钢料与机加工量随尺寸线性上升,复杂度高时呈阶梯式增加。
材料与壁厚:厚壁件冷却时间长、变形控制难度大;透明件、光学件对抛光与缺陷控制要求极高。
公差与精度:关键尺寸、公差带越紧,电极数量、研配时间、检测治具成本越高。
结构复杂度:侧向抽芯、斜顶、行位、镶件越多,零件数和装配难度越高。
特殊功能:螺纹脱模、嵌件注塑、包胶/双色、齿轮啮合等都会显著抬升成本。
2)产量与寿命
预计产量与模具寿命是决定钢材牌号、热处理硬度、结构强度的根本依据。做35万模次与做50100万模次,材料、加工与余量完全不同。
型腔数:多腔能摊低单件但推高模具总价,并带来更高吨位、热流道与平衡设计成本。
3)成型工艺选择
热流道 vs 冷流道:热流道前期投入高,但能节省料头、缩短周期、改善外观与尺寸一致性。
冷却系统:水路布局、镶件冷却、随形冷却(3D打印水道)都会直接影响价格与成型周期。
表面处理:镜面抛光、化学蚀纹、激光纹理、喷涂/电镀前处理均有额外费用与时间。
4)项目条件
交期:加急意味着排产挤压、夜班与外协并行,价格上浮明显。
配套自动化:机械手取件、自动剪浇、在线视觉检测、嵌件治具都会算入。
区域与供应商能力:设备体系(高速铣、五轴、镜面火花机)、质量体系与出口规范(HASCO/DME标准)都会在报价中体现。
二、常见价格区间(人民币,仅作估算参考)
小型单腔功能件(非外观、结构简单、冷流道):2万—6万。
多腔小件(4~8腔,含定制冷却,冷/热流道视设计):6万—15万。
中等尺寸外壳(有局部侧抽,外观喷涂级):8万—25万。
透明/光学件(PC/PMMA镜面、气纹波纹严格控制):15万—40万。
大型壳体/汽车内外饰件:30万—100万以上。
双色/包胶模:50万—150万(取决于转盘/转轴、对位与流道体系)。
精密齿轮、高耐磨工程塑料件:20万—80万。
叠层模、薄壁高速模(餐盒类):80万—200万以上。
热流道费用:单点热嘴约0.5万—1.5万/点;多点系统2万—8万+(与品牌、点数、阀针/开放式有关)。
标准件、导柱导套、弹簧等整包:约1万—3万,规格越大越高。
抛光与纹理:约0.5万—5万,面积与等级不同差异较大。
以上为经验值,实际报价需结合图纸、工艺与寿命目标综合评估。
三、快速估算的实用思路
把模具价格拆成几块来估:
1)材料与模胚:按模架尺寸包络+钢材牌号(如P20、718、S136)估吨价与余量,得到“模体费用”。
2)机加工与电极:按设备小时单价×预计工时×复杂度系数(含五轴、镜面EDM、线割、研配等)。
3)标准件与热流道:根据点数与品牌叠加。
4)外协与表面:热处理、氮化、抛光、纹理、氮化黑。
5)试模与优化:含T0~T2工时、材料与改模预留。
6)项目管理与检测:DFM、设计评审、测量、资料输出。
7)利润与税费:通常按小计的10%~30%加成。
可以用一个便于沟通的“口径公式”:
模具价 ≈(模胚钢料费)+(机加工/电极/研配工时费)+(标准件/热流道)+(外协与表面处理)+(试模调试)+(项目与品保)+(利润税费)
四、两个估算示例(便于把握量级)
示例A:手持设备中框,约270×180×25 mm,单腔,冷流道,局部两处侧抽,寿命30万模,外观喷涂级
材料与模胚:≈1.5万
机加工与电极:≈2.2万
标准件:≈1.2万
抛光/纹理:≈0.8万
试模与优化:≈0.8万
项目与检测:≈0.5万
利润与税费(约15%):≈1.2万
合计约7.2万,若改为热流道单点再加0.8万~1.2万左右。
示例B:小件多腔(6腔)结构件,年产高、寿命50万模,热流道四点、自动剪浇
模胚与钢料:≈2.8万
加工与电极:≈3.5万
标准件:≈1.6万
热流道系统(4点阀针):≈3.5万~6万
冷却优化与治具:≈0.9万
试模优化:≈1.0万
项目与检测:≈0.7万
利润与税费(约18%):≈2.1万
合计约16万18万。若再上探至816腔或要求更高一致性,价格会继续上行。
五、容易被忽略的“增项”
非标模架、超规格顶出与定位件。
热处理等级与硬度达标证明、钢材材质证书。
纹理/抛光等级变化、二次返修。
工程变更(ECO):修改结构、公差、材料后的改模费用与排期。
检具与量具:关键尺寸需定制检具时的额外费用。
资料交付:3D/2D、BOM、钢材与热处理报告、成型窗口、维护手册、出口标准。
运输与保险:跨省/出口的木箱、报关与关税。
六、报价前应准备的资料(准备越全,价格越稳)
产品3D/2D(含关键尺寸、公差、配组关系)。
材料牌号、颜色、阻燃等级、收缩率与添加物要求。
预计产量与寿命目标、型腔数偏好。
表面要求:抛光等级、纹理编号、是否电镀/喷涂。
成型条件与设备:可用注塑机吨位、拉杆间距、喷嘴形式、顶出行程。
成本与节拍目标:循环周期、料头控制、是否上热流道。
验收节点:DFM评审、设计冻结、T0/T1/T2样件标准、量产放行(如PPAP)。
交期与发货地、包装方式。
七、交期与流程大致节奏
DFM评审:2~3天。
结构设计:5~10天(复杂模具更久)。
钢材到货与粗加工:3~5天。
精加工与电极:7~20天。
装配与校核:2~5天。
T0试模与优化:1天试模+37天优化迭代。
简单模具约34周可出T0,复杂或热流道定制一般6~12周。加急需额外费用并视资源而定。
八、如何把预算“锁死”在合同里
报价清单细化:把模胚、钢材牌号/硬度、热流道品牌与点数、加工项目、抛光纹理、试模次数写清楚。
里程碑付款:设计冻结、开粗完成、T0、合格样件、交付移模等节点对应比例。
质量与寿命条款:飞边控制、变形控制、制品不良率目标、保修模次与免费维护边界。
变更管理:ECO如何计价、如何判定因设计缺陷或加工偏差导致的返修责任。
资料与归属:全套2D/3D、程序、电极、检具数据归属与交付时间。
验收标准:尺寸合格率、外观等级、功能测试、成型窗口与周期。
九、模具费用与单件成本的关系
模具费不是“沉没成本”,通常要摊到单件上:
单件摊销 = 模具总价 ÷ 预估总产量。
举例:模具30万,三年总产36万件,摊销≈0.83元/件。若改为多腔或热流道,模具价上升,但周期缩短、料头减少、制品一致性提高,往往能在材料与人工上“赚回来”。
决策方法:把不同方案的“模具摊销 + 材料损耗 + 成型人工与能耗 + 设备时间成本”合起来比较,以年/生命周期为单位做决策,而不是只盯着一次性模具价。